叶氏百科   

研究分享文学

安岭石舍民居:安岭叶氏

关于字派搜索:将要搜索的字派【不要隔开】在右上角前的方框内输入后点击就行!为方便浏览,会将搜索结果的字体加大,变红!

  仙居石舍叶氏谱牒最早可以追溯的鼻祖为诸梁的第十五世孙叶尤。叶尤在汉代官居太尉,起于南阳,分为六族,故各地叶姓人士都以南阳为郡望。二十二世望公,为东汉光禄大夫,灵帝时弃官隐居,后于献帝建安二年(公元197年),渡江迁徙居丹阳句容,二十五世胤公由句容迁居江州,二十六世琚公,由江州迁居处州松阳县卯山,五十一世仁胜公,宋庆历中被追封为太尉加赠忠应护国惠民候,因遭五季之乱,自处州松阳县卯山迁居仙邑安仁里居住。至五十五世继翁公于南宋末年(1226年)转徙石舍村,繁衍子孙,后世分居至西斜、田洋、陈坑、曹山、金坑等地。

  石舍叶氏祠堂是仙居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保存相对完好的祠堂之一。该祠堂位于石舍村之村口。据《叶氏宗谱》记载,祠堂由祖仁公与祖宁公于乾隆丙申年(公元1776年)仲冬所建,上厅五间,下厅五间,左右厢房各二间,至民国二十四年,下厅及左右厢房重建。虽遭文革破坏,祠堂柱子牛腿雕饰狮子及人物,仍然栩栩如生,祠堂内的戏台顶上和横梁绘有花卉人物还依稀可见。祠堂前置有一对旗杆石,旗杆石上雕刻有“光绪甲午年叶善信钦受贡元”,表明族人得过功名。

  在叶氏祠堂前还有座石质单拱桥,建于清光绪六年(公元1880年),取名众兴桥。此桥长约16米,宽约3米左右。此桥位于石长坑与水段坑两股溪水的交汇处,整座大桥全用溪里鹅卵石砌成半圆形拱,桥洞高大,颇有气势,每一块石头古朴规整,做工十分精细。虽然历经上百年沧桑,但仍然保存完好。桥头挺立着一棵八百多年的榔榆树,高约二十米,粗约一米左右,树干呈灰褐色,粗犷而坚韧,挺拔而有力,气度非凡,八百年来一直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阅尽石舍村的沧桑岁月,见证村落历史变迁。树下则是村里老人和孩子闲谈玩耍的场所,村里有诗赞:密叶四时各一色,高枝千岁对山峰,此中疑有精灵在,为见盘根似卧龙。

  叶氏的村子,全村900人全部叶姓,80岁以上130人,百岁以上3人,长寿村。好好活着,少吃一点多吃几年!


  民居凝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、传统习俗、民族心理、审美观念,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,也是一个地方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反映与折射,因此,民居常被当做地方名片加以介绍。民居历来受到游人的关注,文人墨客见了民居,总有“彩笔动高兴,瑶徽发幽思”的情怀。


  石舍的古民居属于传统的江南农居,每栋民居都是“天然一幅水村图”。整幢建筑一般由正门、天井、正堂,东西房,两厢、两庑、后院等部分组成,厨房一般设在后院。多进式的民居,各进都有相同的结构和独立的天井。有些民居外带附房。附房主要仓房、灰房和厕所。朝向基本上是坐北朝南,讲究中轴对称。
  民居的天井作用可大了。一来用作采光,二来用作通风,三来用作散热,四来用作防火。天井可直接蓄水、接水,也可用大水缸蓄水、接水,四周还可种植花草树木。屋顶四面的水都流向天井,然后再通过天井地下的沟渠流到屋外,古人称“四水归堂,确保安祥”,俗话也说“肥水不外流”。
  石舍的民居朴素自然,极少见到豪华装饰,柱壁之间也罕见雕镂,亦少见铜漆,但祠堂和牌坊还算精致,祠堂的梁架上的木雕十分精美,防火砖也有雕刻,牌坊也有石雕,祠堂的天井用鹅卵石砌出环环紧扣的八卦福字。
  石舍的古民居大多是土木结构,外墙一般就地取材,用当地的泥土筑成,黑土就筑成黑墙,黄土就筑成黄墙,也有部分人家会将外墙刷白,但很少用砖块砌成。屋顶一般是黑瓦,极少用琉璃瓦。屋内由圆木柱子、方梁木枋、隔离木板、双开大门、花格窗櫺、桁条天花板等,大多是百年以上的杉木做成。
  大的树木做了栋梁,小的树木做了椽桁。原木做柱,厚枋做梁。木柱枋梁,势合形离。梁架屋顶,皆成人字形状。由于山区多暴雨,为了避免雨水倒灌,因此,屋顶的坡度一般都比较大。圆柱顶端,凿一洞孔,叫做卯眼,衡梁两头,削出卯眼大小,做成长短相当的楫状,叫做榫椎。衡柱之间,榫卯相连。榫实卯虚,虚实相盈,不著一钉,若合符契。分割房间,多用薄板,密不透风,冬暖夏凉。这种民居,衡柱互相支撑,非常牢固,且空间宽敞,可有效防御地震、山洪、飓风等不测之灾,即便倒塌亦不会伤人。若选用上好木料,排除人为破坏,且做好防蛀、防火工作,这种民居的寿命可达几百年,甚至千年。
  比较而言,一层的古民居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房要显得宽敞一些。两层的古民居普遍不是很高,我们来到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民居前,跳起来一伸手就可以摸到楼板,第二层更矮,目测楼板到屋檐也不到两米的距离。这里的民居确有“低垣矮屋俯江流,浑舍相娱到白头”的味道。
  石舍位于高山峡谷之中,平地比较稀缺,因此,民居大多依山傍水,因地赋形,逐坡砌墙,坡上叠屋,“险怪瓌伟,世所骇诧”。我曾走入一幢三层的现代建筑,走进屋内,登上楼梯想去第二层,但到了第二层以后,走出边门,发现我仍然在第一层。我转身往里走,登上楼梯想去第三层,但是,到了第三层以后,走出后门,却仍然发现自己还是在第一层。遇到这种怪事,即使你是个胆子很大的人,也会以为自己中了什么邪术,且有可能被这样的情景吓一大跳呢!
  石舍西边,民居延绵三百米,平房数百间,依山而建,内三排,外三排,基本是两层土木房,前面皆是陡坡,因此,家家户户在房前搭建了晒台,围起圆木栏杆,现在栏杆大多改用了铝合金制作。这些铝合金栏杆在太阳的照射下分外炫目,站在西山往东瞧,朵朵白云屋上飘,站在东山往西瞧,闪闪亮光眼前晃,与古建筑很不协调。再过三年、五年,谁也不知道这里的民居会变成什么样子,但愿到时不要让人发出“茆舍疏篱今在否?松竹已非畴昔”这样的感慨!

  石舍的民居是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,如果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,这些地方说不定会变成一个异常热闹、早晚都是一片歌声的地方;那时,游人定能“一宿遂平生”,实现体验自然淳朴生活的愿望!

浙江财经大学教授:叶贵良
2017.05.31

微信
谢谢您的支持,
所有赞赏将用于建"数字叶氏"

取消

有您的支持“叶氏百科”会越来越好!
长按图片,识别二维码进行打赏!

微信

沈诸梁,芈姓,沈尹氏,名诸梁,字子高。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、政治家。大夫沈尹戌之子,封地在叶邑(今河南叶县南旧城),称叶公,在叶地治水开田,颇具治绩。曾平定白公之乱,担任楚国宰相。因楚国封君皆称公,故称叶公。叶公是全世界叶姓华人的始祖,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。 详情

叶望,字世贤,雁门太守,汉末时为光禄大夫,灵帝时弃官归隐,人称“楼舟先生”。建安二年(197年)由青州渡江而南下,侨居丹阳之句容(今江苏省句容),为早期叶氏南迁之始祖。 详情

字辈可用于明确辈份,确认同姓分支之间的关系。如果碰到对方使用相同的排行,可增加异地同姓者之间的亲切感。排行形式或取之经书中某句,或现写的对联,或类诗体,可以循环用,但经常是用完之后在续族谱时再写。 详情

孝顺父母人非父母不生亦不长。生而教养成人,劬劳万状,其恩罔极。凡为人子者,常则左右就养,过则从容几谏,病则扶侍汤药,死则经营葬祭。在家则下气怡声,奉命惟谨,出任则移孝作忠,显亲扬名,若违逆执拗,方体辱亲,仇怨父母,斯为不孝。 详情

“据专家考证,崇尚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特征,叶公自然也不例外,而叶公所好之“龙”并非仅仅是涂刻在器物上的图案,而是水利灌溉之龙——引水工程。”谢石华告诉记者。 详情

叶颙(1100—1167),宋代兴化仙游(今属福建莆田)人,顗弟,字子昂,绍兴二年(1132)进士。为南海主簿,以廉退荐,召见,论国仇未复,中原民企銮舆回,其语剀切,除吏部侍郎,边尚书左仆射,兼枢密使。首荐汪应辰,王十朋等,高宗嘉纳。 详情

叶法善(616年-720年),字道元、太素、罗浮真人[1] ,括州括苍县(今浙江省丽水市)人。叶法善郡望是南阳郡,占籍为松阳卯山怀德里,乡贯是栝州松阳。据传叶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(西元616年),卒于唐明皇开元十年(西元722年),一说尸解于开元八年(720年),地曰景龙观。年一百又七岁。无病而终,羽化成仙,墓址在今丽水市境内。 详情

这一首叶氏族歌(世叶总会广东分会会歌)由世叶总会广东分会筹委会主任叶伟雄与秘书长叶植辉共同发起,旨在加强世界各地叶氏宗亲之间的凝聚力,让宗亲间能更加的团结友爱,互助互赢,共同进步,共同发展。 详情

叶顒第六子葵,字元洙,号则所。官至南宋兵部郎中。其子叶开之(叶公59世裔),遵父嘱携家随祖母梁太夫人归闽,后返粤。叶开之以下所传三代因遭元代兵燹火焚谱牒,尽失其名讳。至开之玄孙,称八郎公,由福建仙游县迁至汀州府上杭县,再经8传至文隆。 详情

《南阳金陵葉氏谱》,尊望公为23世,与“世界葉氏宗谱编辑委员会”于2009年统一的“望公22世”即《南阳松阳葉氏谱》有别。谁信谁疑?这两种不同的世系,都是葉氏千百年来珍之宝之的谱系。如若弃而不录,愧对于祖先,万代子孙都会遗憾! 详情

叶子视觉策划
杭州叶氏中医
济南舜佳印务有限公司
杭州点维广告
叶氏兄弟果业
广东中天电器有限公司
杭州叶公贸易有限公司
浙江艾迪印刷
关注叶氏公众号

CopyRight © 2025 叶氏百科 粤ICP备2021114694号-1
技术支持:叶子杰  微信:17788855055
助人渡己 ◆ 和谐进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