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百年名校”校长:叶翠微
关于字派搜索:将要搜索的字派【不要隔开】在右上角
前的方框内输入后点击
就行!为方便浏览,会将搜索结果的字体加大,变红!
叶翠微,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,2005年获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领导学硕士学位,
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。 1982年参加工作,曾任湖北省沙市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,广西自治区北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、北海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。2000年至今,任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。现为北师大教育学院、浙大教育学院与杭师大等重点师范学校兼职研究生导师,并担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理事长、浙江省生物教学研究会副会长。2006年被《中国教育报》评为“全国十大人气校长”,同年荣获杭州市“双十佳创业新星”光荣称号,2008年被聘为杭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总督学。先后在《人民教育》、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国家级报刊发表近30篇文章,在全国20多个省市作了300多场专题报告,多次被邀请赴港澳地区演讲,形成广泛影响。
荣誉
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出身于一个教师家庭,对教育有着一份天然的依恋;“行者无疆”一直是他的信条,20多年来,他出湖北、上广西、进浙江,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。
2000年,杭州市教委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重点中学校长,他一路过关斩将,出任“百年名校”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。在此期间,他获得了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领导学硕士学位。2006年被《中国教育报》评为“全国十大人气校长”。
给学生以人性
叶翠微推崇“人性教育”,其第一要义就是尊重学生的天性。为此,他在杭州二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去写诗、唱歌……
杭州二中有一个建筑制高点,即“二中之巅”。那里视野开阔,可以极目远眺,许多学生常到这里来愉悦心情。一些学生在“巅峰”上写写画画。当时,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,学校领导、老师建议把“二中之巅”关闭。开放还是关闭?叶翠微作出决断:开放“二中之巅”,让学生们自由进出、自由写画、自主管理。几年下来,“二中之巅”成了学生向往的地方。
叶翠微说,“人性教育”的第二要义是让学生做人。要为学生创造丰富、生动的“学习场”,要将丰富的体育元素、音乐元素、信息元素注入校园。
2007年,杭州市校园文化节上,杭州二中摇滚乐队引起了观众们一阵骚动。在12支晋级决赛的队伍中,他们是唯一一支现场演奏的乐队,也是唯一演唱原创歌曲的代表队。叶翠微在贵宾室专门举行座谈会,向这支乐队的成功演出表示祝贺。
“人性教育”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成人。他努力培养的是全校学生的独立精神、创新意识以及卓越的潜质。
一天傍晚,高二学生章斐然苦恼地坐在生物实验室里。自从他获得全国化学、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两个一等奖,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后,清华、北大就向他发出提前保送的邀请。但提前保送却使他无缘代表杭州二中参加国际比赛。叶翠微也陷入了沉思,获得国际比赛奖牌对于二中来说是多么重要!然而,鱼与熊掌不可兼得。
深深思考之后,他找到章斐然,说了一句话:“我同意提前保送你进入清华。”
还教师以自由
2000年,杭州二中从老城区迁到郊区,由于路远,许多老师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增加了近两个小时。有人向校长建议:买一个打卡机放在校门口实行签到签退。叶翠微当场否决了这个建议,他说:“当一个老师带着紧张的情绪走进课堂,他还能有愉悦、平和的情感吗?”在他看来,一个学校的老师被管得战战兢兢,生活得不够优雅、从容,这个学校就没有足够的魅力。
叶翠微喜欢听课。不过老师们都知道,在课堂上出点小错,校长是不会在乎的。他唯一在乎的是,教师是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,是否使学生的认知状态、心智状态发生了真实的变化。
“我永远只看主流。”叶翠微说。校长的大度和大气,让老师们感受到自由的愉悦。课堂上,他们自信从容,神采飞扬。 从德国留学回来的汪云帆老师说:“之所以感到轻松,是因为课堂状态完全由我发挥。怎样讲,引用什么内容,完全从我的意愿出发。”凭借着对欧洲历史及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,她采取了迥异于传统的教学方式,得到叶翠微的鼎力支持。很多到杭州二中参观学习的人禁不住慨叹:每节课40分钟,培养出的学生如此优异,真是奇迹。
塑学校以品格
学校应该有一种精神:民主、人道、创造;应该有一种文化:以科学理性、美的情怀为价值;应该有一种风采:高贵高雅、磅礴大气。叶翠微如此认为。于是,他提出了“思想解放、行为规范”的办学追求,讲宽松、宽容、宽厚,讲开明、开放、开化,讲人性、理性、灵性,并以此推动学校的现代转型。杭州二中因此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,在浙江省享有极高的美誉度。
叶翠微说:“要建立一所让师生回归健康和快乐的‘本色学校’,而不是对学生考试成绩洋洋得意的‘功利学校’。”为此,他给自己制定了“两不一少”的政策:“不争名”,每次学校有评优评先,他总是第一个主动放弃;“不走神”,始终信守良知,坚守精神;“少兼职”,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优秀的教育者,需要一份心境的纯静,闲适如羽,就是一种成长之法。
无论过去、现在,还是将来,叶翠微都和老师们一起坚守着一份教育者的良知,一份从容的风范。正如其所谓,大气者,方能成就大器。
人物主张
教育更要让学生成人
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成人,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,一个大写的人!
成人教育的主旨有三:一是尊重学生的天性,席勒有言:“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,他才游戏;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,他才完全是人。”二是鼓励特立独行,让学生敢想,敢闯,敢试,保持一股“牛犊劲”。三是允许学生犯错误,学生往往因错误而可爱,让“错误”化作师生共同成长的资源。
一个校园,唯民主,唯人道,唯风骨,芸芸众生,岂不仁之!一个校园,讲灵动,讲平和,讲高远,谦谦君子,岂不乐之!一个校园,不唯书,不唯上,只唯实,潮涨潮落,岂不名之!
让学生成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终极追求。孔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。”其核心价值的现代表达应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、创新精神,以及开发学生的卓越潜质。“高境界做人,高水平学习,高品质生活”是理想的目标,面对学生,不妨“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”,不妨“海阔天作岸,山高我为峰”。
让学生成人,教育要大气。以科学的教育观为本,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,以师生的积极健康生活为本,是大气。讲大气,讲究的是拒绝功利,不趋炎附势,不弄虚作假,不唯利是图,视精神为崇高,见功利如器皿。唯大气才能成大器,这是人的必然。凡大器之材,讲天赋,讲勤奋,讲家教,讲师承,要用文化铸造大气,用精神滋养大气,用坚守放飞大气,誓将大气进行到底。
育人也应恪守一份平淡,平淡并非平庸。唯有平平淡淡,方见其“真”;唯有平平淡淡,方见其“行”;唯有平平淡淡,方见其“神”。我们讲感恩,讲包容,讲闲适,讲澹定,讲谦让,讲分享。“绚烂之极,归于平淡”,这是一所名校的底蕴。
莎士比亚说:“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!在理性上多么高贵!在才能上多么无限!在行动上多么像天师!在智慧上多么像天神!宇宙的精华!万物的灵长!”愿学生皆是如此,也应该如此。
评价
如果说,一所名校,就是一本书,一首诗,一幅画;那么,一所名校的校长,就是书之风骨,诗之神韵,画之灵魂。作为杭二中的“掌门人”,叶翠微孜孜不倦,努力成就着他心目中的丰厚之书、大气之诗、优雅之画,而杭二中的成绩也彰显着他的坚韧、他的睿智、他的沉稳。名校,名校长,双璧同辉,相得益彰……

谢谢您的支持,
所有赞赏将用于建"数字叶氏"
有您的支持“叶氏百科”会越来越好!
长按图片,识别二维码进行打赏!
杭州西湖叶青峰中医诊所负责人,中医内科专业,系叶氏中医世家传人,擅长治疗萎缩性胃炎、肠腺上皮化生、异型增生、糜烂性胃炎病等多种胃肠道的疑难杂症。?
详情
叶剑英(1897年04月28日—1986年10月22日),原名叶宜伟,字沧白,广东省梅县人。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战略家,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。
详情
来自浙江南部栝州(今浙江丽水)松阳的叶法善(616-720年),不仅在生前获得唐代道士最高世俗爵位——越国公,其去世19年后(739),唐玄宗又亲自撰写了《故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赠越州都督叶尊师碑铭并序》(下称《叶尊师碑》)悼念他。
详情
从2009年1月开始,叶桂昌着手开办新叶古村网,宣传新叶,至今已经7年整。7年来,网站刊载新叶古村宣传文章2900多篇,浏览量39万人次,是外界了解新叶古村的不可多得的窗口。
详情
叶衡(1114—1175),字梦锡,金华城区人。宋高宗绍兴十八年(1148年)进士,时年二十七,调福州宁德簿,摄尉,知于潜县,擢知常州。入为太府少卿,迁户部幸郎。
详情
叶琢堂,(1875—1940年)字瑜,浙江鄞县人。早年在上海为瑞和洋行买办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纪人。后与法国人创办万国储蓄会。因辛亥革命、二次革命时资助过陈其美、蒋介石等,1928年被派为中国银行官股董事,同年11月中央银行成立时,又任董事。
详情
叶世儒是庆历间(1041-1048)明州教谕,卸任后举家卜居石步。繁衍至明代,有分支迁徙余姚叶家湾(旧属慈溪县金川乡),村里有叶家湾庙,供奉的虚空菩萨是石步叶氏始迁祖叶世儒。
详情
叶伟夫,字肖柯,1955年生于沈阳市。著名金石学者、美术考古鉴赏家、艺术评论家、作家、诗人,世界科教文组织专家,国际知名人士。荣获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和国际名人等称号。为《中国印石》学科创始人,心源主义绘画流派首创先驱者。
详情
叶声(1940年前曾用名叶春桥), 汉族, 生于1916年农历2月15日,卒于1988年5月25日, 籍贯:湖北省孝感县小河溪大公会叶家庙楼子冲(现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渡假区叶庙村三组)。
详情
叶镛(1899-1928) 四川省乐至县人。高小毕业后,因家贫无法继续升学,即投考河南洛阳陆军第三师学兵营,学习军事,一九二四年秋冬间,转入川滇黔建国联军在湖南常德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。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(黄埔军校)第四期,在校参加国民党。毕业后,任该校武汉分校第一大队区队长,1927年在武汉任中央独立师连长,参加讨伐杨森、夏斗寅叛乱。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国民党党部负责人,同年随军官教导团进驻广州,任第一营营长,参加了广州起义。起义失败后,参与组建工农红军第四师,任师长。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率队伍转移东江,参与领导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。1928年6月被敌逮捕,后遭杀害。
详情